我在新山(新加坡)的日子(一)



當我仰望著那光。
像仰望著我一輩子也無法企及的藝文高度。

館內的冷空氣颼溜溜地包裹。沒有溫度。
也不曉得是心裡沒有溫度,還是實在認知太貧乏。
我與色彩對視。

卻找不到當初的那種震顫與感動。

像在龐畢度中心。像在奧賽美術館。像在普拉多美術館那昏暗的燈光下注視著戈雅的黑色繪畫(Black Paintings)。那種與藝術對視而產生的霎那情感交匯。
是的。交匯。

宛如感受到了些什麼。而那個什麼,即使是自身的想像,也是極度真實的情感。

然而在這裡,我只覺得拘謹而冰冷。
新加坡國家美術館。





後來我又想,是否自小我們所認識的,都是歐洲畫家。
讀過的故事,都是歐洲藝術家的故事。
於是有了想像,有了情感堆疊。

因而在真正相遇的那刻,激動得不能自己?
就像曾經讀過卡密爾與羅丹的故事,因而在羅丹美術館裡,即使只是一張明信片,都能感受到卡密爾在雕塑裡源源不絕傾注的情感與絕望。

也記得在奧賽美術館裡看過卡密爾的雕塑。似乎就能感受到她那雙手的溫度與力量。
那時候,她是否預見自己的結局?

然而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裡。
在東南亞館藏或匆匆行過的新加坡藝術家館藏裡,我卻找不回當初的情感。

或許只是因為我認知太少。

然而這座美術館是有野心 的。
那規模與氣派,或許就是向歐洲有名的美術館學習的。

然而。
到底是我心空洞?還是我太膚淺?
或許我該向藝術家姐姐討教。

還有莫名的,為何有人要和畫像拍照?

然而。
還是喜歡這樣逛美術館的時光。
即使是一個人,仍是美麗的時光。

我享受這樣一個人的時光。
因為這樣的時光讓我思考。


(續)


2 則留言:

  1. 逛美術館確實是可以找回失去的自己。讓時間好好的和自己溝通 =)
    期待你的我在新山(新加坡)的日子(二)

    回覆刪除

那些關於城市與變遷

在今年無盡的焦慮與忐忑裡,我習慣性地利用“瀏覽社交網絡”與“短視頻”來麻痺神經。 在那些虛無世界裡,好像窺見真實。彷彿所有的喜怒哀樂,悲傷與欣喜,都那麼切身又那麼飄渺。 於是,我艱難地讀書。好難把書好好讀下去。 除了川端康成。 《千羽鶴》大概是我讀的第四本川端康成的小說。簡潔的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