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院的黑暗適合偷偷哭泣

獨自坐在咖啡館一隅。
低頭啜泣。

一杯摩卡喝完。餘香漸散,淚痕猶在。

起身、拎包。
朝電影院走去。

朝黑暗中走去。
黑暗裡,適合哭泣。

我會記住3月21日的咖啡館。
眼淚想起了許多事 —— 家裡的事。南方的事。

××××

光影流去覆來。
臉頰濕了又乾。

音樂飄飄的,與糾結的心揉在了一起。
偶爾專注。偶爾恍惚。

看著電影。
想著關於看電影的事。

從《你的名字》《樂來越愛你》《The Lion》《Arrival》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到最近的《Shape of Water》。

到今日臨時決定要看的電影。

或結伴,或孤身前往。
每一部電影,都附帶著我的專屬記憶。
於是眼淚又掉了下來。

電影結束。音樂響起。
我站起身,緩慢移動著。

因為音樂不捨得離開。

卻行屍走肉般,在熙來攘往的商場裡 —— 恍了神。

那些關於城市與變遷

在今年無盡的焦慮與忐忑裡,我習慣性地利用“瀏覽社交網絡”與“短視頻”來麻痺神經。 在那些虛無世界裡,好像窺見真實。彷彿所有的喜怒哀樂,悲傷與欣喜,都那麼切身又那麼飄渺。 於是,我艱難地讀書。好難把書好好讀下去。 除了川端康成。 《千羽鶴》大概是我讀的第四本川端康成的小說。簡潔的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