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京點二
把零零碎碎的資料,和有限的wifi相助。
然後,走了一段不長不短的路。
往左首的某個巷子裡拐。
猶豫中,遙遙地就看見了A to Z cafe。
我和奈良美智的大眼娃娃、夢想 —— 相遇。
而彼時,原來我已經忘了2009年曾經在影像裡,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。
××××
大眼娃娃說不上純真可愛。
乍看,彷若有點小大人的邪惡。
邪惡裡頭,眼睛卻又彷彿住著純真。
我來找她。
找奈良美智的創作,卻像是要和心底的孩子相遇。
一個人興奮地點餐。環顧餐廳周遭。拍照。
1000日圓的唯一套餐,吃的津津有味。
心頭滿是喜樂。
好久,都不想走。
哎。這個好可愛。
哎。這桌椅質樸得好美。
哎。小房子裡大眼娃娃都醒了嗎?
而那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。
××××
2009年。無名小站。為了一部紀錄片《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》。
我寫:
記得他說過,創作需要全然的孤獨。
記得那段關于七歲韓國小女孩的段落。記得他說,只有那小女孩是在真心看他的畫。
記得他的這個小粉絲說了一句不像小女孩說的話:悲傷的時候我好想喊你的名字。
后來記得他說,現在的他可以畫出他從前不能畫出來的作品。
同樣的,他再也畫不出從前的感覺。
但是,轉變總比一成不變好。
從前內向孤僻的他,許多時候總是自己與自己的心對話。
而長大成熟之后的他,開始和工作伙伴密切合作。這和從前的孤獨創作不一樣。
人長大了,總會改變的。
紀錄片里記載了奈良美智的轉變,帶著我們跟隨他與他伙伴的腳步,見證在一個又一個的城市筑起那座夢的小屋。
而里頭,還是住著那個大眼娃娃。
那個,心底的孩子。
2014年。無名小站成了歷史。變成黑白。
我的過去,刷一聲。
音滅。
畫減。
看起來,又似乎不那麼重要了。
只是新來的人,再也看不見我從前的樣子。
×××
美味與欣喜,並沒有讓我想起2009年看紀錄片時候的悲傷與感動。
原來。悲傷時候我曾經想喊某個人的名字。
然而。
過去以後,未來不再。
當我後來喜歡上另一個人,那種第一次的悸動、壓抑、奔放、撕扯、吶喊,全都缺席。
而今。身邊再無任何人值得期待等候追求。
我只想平淡。
一個人,比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更不寂寞。
也更安然。
我依然書寫。
卻再也寫不出那時候的感情。
我依然孤獨。
書寫需要沉澱與寂靜。
像奈良美智說的,創作需要全然的孤獨。
然而,有些事情還是改變了。
正如我竊喜著獨自找到傳說中不容易找的A to Z cafe。
小欣喜地獨自遊走。
我也忘了。
我曾經如此感性過。
悲傷時候還會想喊誰的名字嗎?
或許,只是想睡覺而已吧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那些關於城市與變遷
在今年無盡的焦慮與忐忑裡,我習慣性地利用“瀏覽社交網絡”與“短視頻”來麻痺神經。 在那些虛無世界裡,好像窺見真實。彷彿所有的喜怒哀樂,悲傷與欣喜,都那麼切身又那麼飄渺。 於是,我艱難地讀書。好難把書好好讀下去。 除了川端康成。 《千羽鶴》大概是我讀的第四本川端康成的小說。簡潔的文...
-
好久沒認真寫信給誰。 那曾經是我很衷情的一件事。 手寫的。電郵的。日記式的。明信片。 即使後來在路上,也是不斷不斷地寫。 全心傾注。耗盡心神。 卻樂此不疲。 那曾經是我在寂寞的旅途上,最深刻的寄託。 話說予誰聽? 說予你聽。 那一疊厚厚的明信片,從普西卡...
-
清晨的鴨川 讓我掬一把清水,替你洗去塵埃與悲傷。 好嗎? 如果。 你還記得傷悲。 ×××× 起了個早,在眾人皆睡的時刻。 裹了個嚴實,我吸了吸空氣裡冷冷的味道,走在無人冷清的街道上。 除了24小時便利店,其餘店鋪皆仍在沉睡中。 門戶緊閉。 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