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之冬(六)- 散步
我住在鴨川與四條通附近。
除了嵐山與金閣寺太遠,在京都的日子總是行行復行行。
舊城是個適合散步的地方。
即使喧嚷時候,亦覺安靜。
或許是心裡一直都一樣靜悄悄的。
沒有愛恨。沒有惱怒。
沒有哀傷。
無憂無懼。
想起來那挺讓人害怕的。
××××
自清水寺下來,天仍未醒。
凍著呢。
三年坂與二年坂就似想像中的樣子。
時光將停未留的。許多店鋪仍緊鎖著大門。
石板路上潔淨而未有人聲侵擾。
迎面而來三倆藝伎裝扮的女子。
在有點冷寂的清晨裡,忽然染上一抹色彩。
稍稍搖落了清晨的灰瑟。
我默默地經過了她們,方偷偷轉身攝下了背影。
孰真孰假我並未在乎。
在那沒什麼遊人的清晨裡,二年坂和三年坂美麗得如此隱匿。
我最記得的,竟也不是那幾抹亮麗色彩。
而是我瑟縮在貼著‘喜樂庵’紙條的緊閉木門前,啃咬著我的雞蛋可松。
好冷。
我在喜樂門前。
彳亍著晃進了高台寺。
都說了,初冬的京都仍舊滿滿的秋色。
那鮮豔的紅和燦爛的綠與寺裡的寧謐和冬季的透骨寒形成強烈對比。
高台寺本就該寧謐如斯。
身為叱吒風雲的日本古代名將豐臣秀吉之妻,北政所的賢淑克己在生前已為世人推崇。
傳說豐臣秀吉女人不斷。
北政所依然溫良謙恭。丈夫過世後建起這座高台寺,為亡夫冥福,自身安養修佛。
坐臥青燈古佛旁的寧寧夫人。啊,不。
是高台湖月尼。
可曾回首前塵?
身為女人,只能成為‘之一’,而不是‘唯一’,在那個時代,是否真的不算什麼?
自高台寺走出來,是熱鬧的寧寧之道。以寧寧夫人的名稱命名。
我念著舒國治的《門外漢的京都》裡的石塀小路。
細細地尋。
尋到了一片仿似好久好久以來都不曾被驚擾的曲徑通幽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那些關於城市與變遷
在今年無盡的焦慮與忐忑裡,我習慣性地利用“瀏覽社交網絡”與“短視頻”來麻痺神經。 在那些虛無世界裡,好像窺見真實。彷彿所有的喜怒哀樂,悲傷與欣喜,都那麼切身又那麼飄渺。 於是,我艱難地讀書。好難把書好好讀下去。 除了川端康成。 《千羽鶴》大概是我讀的第四本川端康成的小說。簡潔的文...
-
好久沒認真寫信給誰。 那曾經是我很衷情的一件事。 手寫的。電郵的。日記式的。明信片。 即使後來在路上,也是不斷不斷地寫。 全心傾注。耗盡心神。 卻樂此不疲。 那曾經是我在寂寞的旅途上,最深刻的寄託。 話說予誰聽? 說予你聽。 那一疊厚厚的明信片,從普西卡...
-
清晨的鴨川 讓我掬一把清水,替你洗去塵埃與悲傷。 好嗎? 如果。 你還記得傷悲。 ×××× 起了個早,在眾人皆睡的時刻。 裹了個嚴實,我吸了吸空氣裡冷冷的味道,走在無人冷清的街道上。 除了24小時便利店,其餘店鋪皆仍在沉睡中。 門戶緊閉。 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