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之冬(七)- 石塀、花見與祗園
《門外漢的京都》裡,舒國治總提起京都的雨天、京都的長牆。還有那頻頻出現的嵐山。
印像中,似乎還有咖啡館。
是什麼樣的執念讓一個人對某座城頻仍回首眷戀?
又是什麼樣的胸懷,讓他以‘門外漢’的身份,點滴看出了京都的美麗?
而我的眼底,又看見了那城、那鎮,那草原那湖泊的什麼?
是否走得越遠,心底就越是荒涼?
××××
石塀小路。那確實存在在書本裡,和我遊走的時刻。
寧寧之道的人流來去,或許就都錯過了仰頭即看見的石塀小路。那是多可惜的錯過。
然而我們從來不曾知道自己錯過什麼,一直到某天自他人瞳孔裡看見令人欣喜雀躍的美景。
石塀小路確實是一道小徑。
冬日的京都,說熱鬧又不太熱鬧。
說荒靜又少了些寧謐氛圍。
一種說不上來的,鬧中帶靜。
然而石塀小路是真正的幽靜。
像天空有雲飄過也會聽得見。
像自己的心跳就在耳際迴盪。
我抬頭看見石塀小路的指示掛燈,徑自拐進了巷子裡。
木質的牆。
裡頭有人嗎?
孤寂浪蕩的時刻,在小小的左彎右拐裡,我沒看見多少人。
卻仿似回到了古時候。
這就是古時候的京都嗎?
在歲月流轉裡,終究不變。是嗎?
石塀小路沒什麼。
我卻彷若看見了,寂寥又渴盼古舊的自己。
無意中瞥見田舍亭。
木牌子吊掛在低矮的屋簷前。
我駐足了一會兒。
那是舒國治提過的田舍亭。
××××
回到熱鬧人間,我走到了八坂神社。
竟然就看見了,人間喜事。
××××
花見小路就不似小路了。一徑喧嘩著。
即使那種喧嘩感覺似低調的奢華。
川流不息的人。
我一直以為我會與一道美麗安靜的花見小路相遇。
卻訝異地低頭看見刻在地面上的《花見小路》與眼前熙攘的步伐。
後來我都不曉得自己晃去了哪兒。
只是一直走一直走。
以為走到了小橋流水的家。
以為遇見了被夥伴丟下的白鶴。(是嗎?)
以為來到了白晝裡熄燈歇息的荒靜祗園。
像是脂粉盡褪,鉛華洗盡的大明星。孤寂蕭索,卻默默地維持著一縷蒼涼的華麗。
是沒有人了嗎?
後來我回到祗園,白晝與暗夜。
在筆記本裡寫下:
『Maiko與Geiko。
稍年輕的,一般打扮較花俏的,或稱為‘apprentice’的是Maiko.
而Geiko則是正式藝伎。
我在想,這些以才藝來掙生活,來生存的藝伎,何故是‘妓’呢?
而異性對藝伎的好奇,是否也多了一份性遐想?畢竟,本來,這是一份‘娛樂’男人的行業。
為何自古以來,女性必須怎樣怎樣,又必須怎樣怎樣,來取悅男人呢 ?』
那日,我依然在走。
轉角卻走進新城大路。
瞬間時空錯亂。
走著,我以為。
我在京都走到了地老天荒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那些關於城市與變遷
在今年無盡的焦慮與忐忑裡,我習慣性地利用“瀏覽社交網絡”與“短視頻”來麻痺神經。 在那些虛無世界裡,好像窺見真實。彷彿所有的喜怒哀樂,悲傷與欣喜,都那麼切身又那麼飄渺。 於是,我艱難地讀書。好難把書好好讀下去。 除了川端康成。 《千羽鶴》大概是我讀的第四本川端康成的小說。簡潔的文...
-
好久沒認真寫信給誰。 那曾經是我很衷情的一件事。 手寫的。電郵的。日記式的。明信片。 即使後來在路上,也是不斷不斷地寫。 全心傾注。耗盡心神。 卻樂此不疲。 那曾經是我在寂寞的旅途上,最深刻的寄託。 話說予誰聽? 說予你聽。 那一疊厚厚的明信片,從普西卡...
-
清晨的鴨川 讓我掬一把清水,替你洗去塵埃與悲傷。 好嗎? 如果。 你還記得傷悲。 ×××× 起了個早,在眾人皆睡的時刻。 裹了個嚴實,我吸了吸空氣裡冷冷的味道,走在無人冷清的街道上。 除了24小時便利店,其餘店鋪皆仍在沉睡中。 門戶緊閉。 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