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的伊莎貝拉




好吧。1989年我八歲。
中國六四事件,血濺天安門廣場。
柏林圍牆被推倒,東西德見了面。

在東南亞某個溽熱潮濕慵懶的赤道國度,有一首伊莎貝拉。

距離2006年尚有十七年的時間。
嗷嗷待哺的嬰孩也該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的一段時光。
杜汶澤的伊莎貝拉的十七年前。

伊莎貝拉是誰?

××××

那日電台的旋律響起。
歌還未唱,即想起伊莎貝拉。

卻原來是改編的廣東歌。

是誰的歌啊?姐問。

我脫口而出:Amy Search的Isabella

反射條件似的,不假思索。
上網查一查,Search是樂隊的名字,Amy是樂隊成員之一。
想必這首歌和電影當年真的很紅很紅。

電影似乎不喚作Isabella。
1989年,多久遠以前的年代啊?
我又是怎麼記住了這首歌,和當年依稀的電影情節?

無解。

1989年的伊莎貝拉也許在這個時代看來很俗。
然而有些旋律,唱著唱著,就這樣唱進了記憶體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那些關於城市與變遷

在今年無盡的焦慮與忐忑裡,我習慣性地利用“瀏覽社交網絡”與“短視頻”來麻痺神經。 在那些虛無世界裡,好像窺見真實。彷彿所有的喜怒哀樂,悲傷與欣喜,都那麼切身又那麼飄渺。 於是,我艱難地讀書。好難把書好好讀下去。 除了川端康成。 《千羽鶴》大概是我讀的第四本川端康成的小說。簡潔的文...